书写生态答卷,崇明“绿色”成绩单很亮眼~

  8月15日,

  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

  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更加深入人心。

  作为上海的“绿肺”和重要生态屏障,

  崇明坚定不移走生态建设之路,

  全面构筑生态环境优势,

  持续擦亮生态“底色”。

  近年来,

  崇明取得了哪些生态成绩?

  又有哪些生态新举措?

  让我们一起回顾与展望。

  崇明,水更清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崇明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水环境整治与保护摆到了突出位置。

  2018年8月,崇明率先实施“禁渔”,对179条长江捕捞渔船进行拆解,渔民告别江海上岸,比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提早了一年多,崇明自然水域水资源保护工作大踏步向前。

  “十三五”期间,全区水安全基础得到巩固,水环境质量、水资源利用得到有效提升,水管理能力持续加强,先后建成海塘165公里,启动建设水闸14座,整治骨干河道66公里,完成中小河道轮疏8000多条,形成覆盖18个乡镇的污水处理格局,崇明三岛生态空间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开局之初,区水务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和抗咸保供,协调推进系统治水,水环境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崇明环岛景观大道是上海最长的滨江大道,有“崇明外滩”之称。一度,大堤两岸被一些船厂、水泥企业占据,污水直排,影响长江水体。为此,区委、区政府果断出手,先后关停了一批高污染企业,还滩于民,还水于民。

  崇明还持续推进智慧水务建设,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实现水务行业精细化管理。通过多管齐下,全岛水环境面貌显著好转,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到100%,Ⅲ类水以上断面占比全市最高,江河湖沟鱼类多样性持续恢复。

  大江东流,奔腾不息。崇明坚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筑牢长江门户生态屏障,让一江清水奔流入海。

  崇明,地更绿了

  随着大面积“泼绿”工程的实施,崇明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有记录显示,2003年崇明森林覆盖率仅为16.8%,到如今,已高达30.7%,占上海全市森林总面积的近1/3,是名副其实上海的“绿肺”。

  2001年,崇明开启“生态岛建设”道路,植树造林工作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通过“以林养林、以房建林、以项目促林”三种模式相结合,崇明林业建设迅速发展,土壤环境质量清洁稳定。到2009年,崇明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0.51%,成为当时上海全市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方。

  2013年,为扩大上海市林地规模和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市政府下达崇明三年林业建设任务,崇明开启新一轮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在提高林地面积的同时,不断提高林业建设质量。2015年底,崇明区森林覆盖率已有22.51%。

  2019年起,崇明大力发展市级生态廊道,不仅发挥了林地防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也进一步丰富了林地建设的内涵和效益。

  在崇明,垃圾分类也成为“上海绿肺”一张重要的生态名片。早在五年前,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到100%。到如今,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垃圾分类制度体系,探索出一个符合地区实际、群众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近三年来,崇明垃圾分类工作全市考核位列前五,取得显著成效,百姓自觉分类习惯蔚然成风,村容村貌不断提升,垃圾分类渐成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崇明,天更蓝了

  得益于林业建设的迅速发展,崇明的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持续优化。去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8.7%,是全市空气最好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为响应国务院提出的“加快车船结构升级,推广使用新能源车”口号,崇明持续推进“新能源出行”。2019年,229辆纯电动出租车全部投入运营,崇明传统燃油出租车正式“退役”。

  2022年,崇明生态交通集团更新新能源公交车43辆,新能源占比100%,实现了崇明绿色公交全覆盖;同步积极推动国内首艘超级电容新能源车客渡船“新生态”号投入运营。

  位于陈家镇的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110兆瓦,于2020年底全容量并网投运,是上海首个渔光互补示范工程。如今,该项目年发电量达到1.4亿度,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4万吨。

  位于港西镇的和睦佳苑小区是上海最大的农民集中居住项目,88栋住宅楼顶共计安装5548块光伏板,今年6月实现并网发电,预计年均发电量283万度。

  崇明区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目前崇明全区用电量中,光伏等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超过31%,这意味着崇明人每用3度电,就有1度电是本区生产的“绿电”。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成为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保障和减排降碳的重要手段。

  崇明,景更美了

  初春时节,在东风西沙水库附近,频繁捕捉到长江江豚的身影。江豚是反映长江生态的“晴雨表”,从以前难觅踪影,到如今频频现身,这是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鲜活缩影。‍‍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不少以往罕见的鸟类纷纷到崇明安家落户,或作为迁徙停歇的驿站。去年冬天的专项监测显示,崇明东滩观察记录到鸟类300多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2900余只,是当地近20年来最高纪录。目前,崇明东滩已正式成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生态环境好不好,要看鸟儿往哪里飞、鱼儿朝哪里游。上海市政府印发的《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提到一个特殊指标,到2035年,占全球种群数量1%的水鸟物种数,在崇明要超过12种。

  走进崇明西沙湿地公园,森林湖泊交错分布、虫鸣鸟语蝶舞翩翩。这处长江口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的淡水沼泽湿地,正在积极创建上海首个以生态为特色的5A级景区。近年来,崇明进一步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能级,持续推动A级景区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民宿+”产业,积极引进文化创意、研学旅游、水上旅游等业态,打造更多精品路线、打卡热点,不断做大流量、吸引游客。

  同时,崇明正在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推进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不断优化乡村环境风貌。2022年,本区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完成5个市级、15个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

  未来,

  崇明的生态软实力还将显著增强,

  生态辐射效应持续放大,

  望得见星空、看得见绿水、

  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鸣,

  将成为崇明的标志。

  我们有理由期待和憧憬,

  “生态画笔”将绘就人民幸福喜乐、

  民生发展硕果累累的美好画卷。

  (信息来源:上海崇明)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