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地方网站
首页
头条
图片新闻
文明播报
文明创建
主题活动
原创评论
公告
重要活动
讲文明树新风
道德模范
未成年人
志愿服务
创城简报
首页
>
原创评论
经济做“面子” 文化做“里子”
来源:崇明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7-10 责任编辑:顾 天羽 【字号:
大
中
小
】
7月3日至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甘肃调研时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新华社兰州7月6日电)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然而,当今时代,文化的经济功能,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明显。无论是支撑上海发展的海派文化,还是推动深圳崛起的移民文化,抑或是各地高扬的“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电商”大旗,纵观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辉煌发展成就,无不证明了一点:提高发展的文化内涵,就是提高了发展的质量。经济做“面子”,文化做“里子”,两者兼顾、相互融合、彼此促进,才能建设强盛中国。
推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要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彰显增长的质量效益。
如今的经济发展,已不再仅仅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科技、知识、创意等文化资源的投入。小到一个茶杯,大到一栋建筑,有没有注入文化内涵,产品的档次和身价会截然不同;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会越高,也就越有发言权、越能卖个好价。比如,兰州的拉面,宁夏的枸杞,无锡的酱排骨,崇明的老白酒,这些普通的产品原本不值什么钱,而一旦有了文化的因子,有了充实的包装,身价就会随之倍增。总之,文化是一种无形资源,是一张无价的名片,提升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就等于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推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要增进市场竞争的正义性,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现实中,从全国范围看,既有一些地方不顾历史事实,为“名人故里”之名号争得不可开交,甚至不惜歪曲历史炮制子虚乌有的神话人物,这实则是把文化当成一种噱头,因循着经济唱戏、单纯追逐GDP增长的老路;也有诸多无孔不入的“专家”“学者”,打着科学的旗号却干着反科学的蒙骗勾当,文化在他们手中不过是一个欺世盗名、牟取暴利的工具……这些乱象告诉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恪守人类文化的精神内核,对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化应当心存敬畏和感恩,坚守价值底线,否则,只能被淘汰出局,为市场所唾弃。
发展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正如刘奇葆同志在甘肃调研时强调的,要充分挖掘好、推介好、弘扬好,把文化充分融入经济、旅游、金融、制造等领域,提高发展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在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的今天,我们对文化重要性的理解,绝对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单纯发展文化产业和不断扩大“文化GDP”的老路上,而必须从思想层面、价值观层面,特别是制度层面,花大力气建设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经济文化。这远比“文化GDP”增加几个百分点来的重要和紧迫。(崇明文明网原创评论员 王宗双)
相关附件
中国文明网联盟
中央文明委成员单位
国家卫计委
国务院国资委
中国海关总署
国家工商总局
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广电总局
新闻出版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林业局
国家旅游局
中国保监会
中国人民银行
全国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
中国文联
中国作协
中国科协
中国残联
中国红十字会
市政府机构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上海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上海文明网
中国公益广告网
全国文明网站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上海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中国公益广告网
中国文明网-上海站
上海文明网
首都文明热线网站群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上海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上海文明网
中国公益广告网
其他网站
全国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
中国未成年人网
上海志愿者网
东方宣传教育网
上海崇明政府门户网站
崇明人才网
崇明旅游网
崇明生活网
新海镇志愿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