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地方网站
首页
头条
图片新闻
文明播报
文明创建
主题活动
原创评论
公告
重要活动
讲文明树新风
道德模范
未成年人
志愿服务
创城简报
首页
>
原创评论
“恶搞证件”走红传播了“低俗病”
来源:崇明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5-10 责任编辑:顾 天羽 【字号:
大
中
小
】
刘女士的女儿今年才9岁,在江西省上饶县一所小学上四年级。一次洗衣服的时候,刘女士无意中在孩子衣服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印有“色狼证”的小卡片。半月谈记者看到,“色狼证”可以贴照片,附有文字说明——“兹证明某某同志因调戏美女、丑女、未成年少女以及中老年妇女手段高明,手法新颖,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下面还加盖“色狼办公室”印章。(5月8日 《半月谈》)
日常生活中百姓要办的证件还真的挺多,最常见的如出生证、学生证、身份证、结婚证、驾驶证等,这些都是生活的必须品。然而最近几年,在部分小学生中流行的“恶搞证件”却让人大跌眼镜。除了“色狼证”,还有“泡妞证”“忽悠证”“屌丝证”“失恋证”“浆糊证”“傻逼证”“发春证”“放屁许可证”“良家妇女证”等。有研究表明,恶搞证件大行其道,是因为它迎合了部分年轻人突显个性和新奇的需求,被当做是一种“潮流”和“时尚”。但是,当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如病毒般传播到孩子中间时,我们就不能听之任之了。
平心而论,小学生购买、持有恶搞证件的初衷需要全面分析。不少小学生表示,同学间“出示”和“颁发”证件,主要是觉得这种行为“搞笑”“好玩”,可以互相捉弄,感觉比较有趣。这就好比我们成年人在年幼时曾经玩的“过家家”游戏一样,希望从中找到一种快乐罢了,并不是品德败坏的表现。但往深层次里探究,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从内容上看,恶搞证件不乏色情、暴力等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低俗元素,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年幼无知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是不可逆转的。从认知上看,少年时代正是个体人格与个性构建时期,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尚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对这些“文化垃圾”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免疫力。如果在这块地上首先生根发芽的是杂草,任其蔓延,即便日后播下优良的种子,也未必能成活,因为丛生的杂草早已剥夺了鲜花的营养。从这个意义上看,面对“恶搞文化”“低俗病”大举入侵,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并非危言耸听,这样的“颁证游戏”大可不玩。
当下社会,信息爆炸,浅阅读、微阅读盛行,“恶搞”缓解压力、张扬个性,本可看作是文化多元的一种表现。但与之不同的是,各种恶搞证件之所以在小学校园流传,并非孩子们有这种客观需求,而是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利欲熏心的商家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利用了孩子们的猎奇心理。谁家没有孩子呢,对恶搞证件等精神糟粕加以抵制和清理,是人同此心、事同此理。之中,工商、文化、公安等有关部门应迅速采取行动,强化校园周边文化整治,并从源头上对生产、销售的商家进行依法查处。家长、老师们则需要加强日常的正面引导,向孩子们讲明恶搞证件不仅不能证明身份,反而是一种无知的行为,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
从目前来看,恶搞证件等“低俗病”的传播,就像苍蝇、蚊子一样,不可能一下子就从身边消失。但从倡导核心价值观、构建文明社会、建设文化强国的高度来说,我们显然不能只止步于现象,而应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终极追问,这才是文明应有的梯次结构,也才能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未成年人成长氛围。(崇明文明网原创评论员 王宗双)
相关附件
中国文明网联盟
中央文明委成员单位
国家卫计委
国务院国资委
中国海关总署
国家工商总局
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广电总局
新闻出版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林业局
国家旅游局
中国保监会
中国人民银行
全国总工会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
中国文联
中国作协
中国科协
中国残联
中国红十字会
市政府机构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上海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上海文明网
中国公益广告网
全国文明网站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上海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中国公益广告网
中国文明网-上海站
上海文明网
首都文明热线网站群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上海政府网
中国文明网
上海文明网
中国公益广告网
其他网站
全国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
中国未成年人网
上海志愿者网
东方宣传教育网
上海崇明政府门户网站
崇明人才网
崇明旅游网
崇明生活网
新海镇志愿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