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绘出城市色彩——崇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回眸

  崇明环境优越,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从积沙成陆、连片成岛到如今生态立岛、生态兴岛,崇明一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不懈奋斗。近日,崇明被中央文明委正式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区”,全区人民为之自豪。

  作为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全国文明城市(区)是我国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是最具有价值的城市品牌。拿下这块金字招牌,是全区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近3年来,崇明把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城区形象的重要载体、提高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孜孜以求、锐意进取。生态文明的种子,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绚丽绽放。

  城乡颜值不断提升

  “生态”是崇明的底色,文明城区创建,为这底色增加了几分厚重感。崇明既要保护生态环境,也要让生态建设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密。以此为出发点,崇明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打造良好生态、宜居环境。崇明从顶层设计开始,制定垃圾分类制度、措施、考核办法,相关部门、村居鼓励和指导老百姓开展垃圾分类并养成习惯。

  “大骨头是干垃圾,甘蔗渣是湿垃圾,废电池是有害垃圾。”“我们小区定点定时的,我每天早晨出门时,就会把两袋分好的垃圾带上。”“村里有固定投放点,吃好晚饭走个几百米去扔垃圾,就当散步。”从一开始分不清,到分得清清楚楚;从一开始不愿意分,到自觉进行分类投放,崇明老百姓的改变,也改变了小区和村子的面貌。目前,崇明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率提升到37.9%,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参与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如何以整洁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明年在崇明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成为每个崇明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和付诸实际的行动。比如,崇明在全区开展“迎花博治五棚”行动,人人动手,拆除宅前屋后的“五棚”,清除乱堆放的杂物、垃圾、柴草,然后种上花、蔬菜、瓜果,美化自家庭院;针对花博园周边“三横五纵”道路沿线,以及其他乡镇重点道路沿线的“五乱”、“五棚”,相关部门开展集中整治,成效明显。

  如今漫步崇明街头,路边车辆停放有序,社区环境整洁美丽。这些得益于“绣花针”般的城市治理功夫。3年来,崇明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薄弱区域市容环境专项治理,深入落实责任区管理制度,针对无序设摊、跨门经营、非法小广告、乱搭乱建、乱涂乱写等违法行为,始终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崇明已创建城桥镇嘉年花苑等示范小区11个、堡镇友谊新村等优秀小区9个,将城桥镇八一路等17条道路打造成环境秩序示范道路。

  崇明还从提升窗口服务能级着手,优化营商环境。如开展“窗口服务提升行动”专题培训和诚信单位、诚信行业专题培训,引导全区18个乡镇53家集贸市场和29个窗口行业3000多个网点不断规范服务、优化细节。评选“市民最满意的集贸市场”16家,“市民最满意的服务窗口”32个。

  志愿者精神在闪光

  志愿者是创城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3年来,全区近35万人次志愿者,参与各类志愿服务的总时长达1239万小时。志愿者精神,随着创城在崇明迅速传播,崇明也因此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志愿文化。

  在今年初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崇明全区上下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胜利。期间,崇明相关部门迅速动员、集结力量,来自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村居的志愿者们在各高速道口值守,在社区上门派送物资、测量体温,在机场防止境外输入,前往武汉防疫一线支援……他们为守护上海北大门、保卫社区家园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崇明有着自己响当当的志愿者品牌。“田间小喇叭”就是其中之一。千余名志愿者活跃在农村基层,通过“理论宣讲进乡间”“走百村讲百课”等载体,将实践活动送到各村居文化活动室、田间地头、睦邻点,用村民“听得懂、喜欢听”的乡俗俚语传习文明,为崇明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崇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崇明建成1个区级文明实践中心,18个乡镇文明实践分中心,353个村级文明实践站和1000多个文明实践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生态+”服务六大平台。目前,已吸引5万多户家庭、13万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线上,通过有线电视点播,完成老百姓的“课程需求清单”,解决了农村居民及老龄群体不会上网的实际困难;线下,开展送戏下乡、健康知识宣讲等活动,服务送到各村居文化活动室、睦邻点,有效满足了群众需求。

  区委宣传部积极争取优质资源,引进市委宣传系统28个重点项目和40个培育项目,让崇明的文明实践活动更有活力和魅力。建设镇以花博会筹办为契机,整合花博驿站、花卉基地、民宿、农家乐、宾旅馆等资源,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新村乡围绕稻米文化小镇建设,依托冠华和稻米文化中心两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通过抖音直播推广新村乡的特色大米和锅具,惠及老百姓。

  身边好人的榜样力量

  唱响崇德向善主旋律、引领见贤思齐新风尚,是提升城市文明素养的关键一招。3年来,崇明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中,注重开展道德典型常态选树工作,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崇明人”“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通过公众投票、推荐评议、宣传报道、文艺传播,让更多“好人”走进大众、走近市民。

  朱瑞霞是一名70后,上海江南造船模块部特种焊接工,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她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氩弧焊技师、班组技术骨干、技术创新的带头人。2016年6月,“朱瑞霞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至今已培养出多名高级技术人员。这位默默无闻的“崇明工匠”,去年走上了“最美崇明人”的表彰舞台,一下子走红。

  姚惠涛,由他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大型原创沪剧《生死约定》,一经演出,在市民中引起热烈反响。剧中,主人公陈卫豪(以姚惠涛为原型)和张志忠在老山前线相遇,炮火纷飞中二人立下了“生死约定”——如果两人中有人牺牲,另一位要把对方的父母认作亲人来孝顺照顾,养老送终。战斗中,张志忠光荣牺牲。陈卫豪退伍后,按照约定前去寻亲,历经30多年曲折,终于完成了“生死约定”。

  最美崇明人、道德模范不仅要走上台,更要走到群众中去。在创城中,崇明依托本区120多个道德讲堂和700个睦邻点等载体,让市民与道德模范见面,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弘扬凡人善事,形成常态化道德教化机制,以此发挥道德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凝聚全区上下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有“好人”引领,也要自身主动参与。崇明在创城中,把文明素养提升作为重头戏、着力点:举办市民生态文明修身系列活动,与区妇联联合编写市民文明手册《生态崇明扬新风》,着力提升全体市民的道德规则意识;深化“我们的节日”中华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全区各级组织、中小学校广泛参与开展端午季、“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引导市民在参与中感知传统、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

  把全社会动员起来

  文明城区创建的基础在基层、主体是群众。崇明着力加强资源整合,统筹推进全区社会动员工作,营造人人知晓、全民参与、同创共建的良好氛围,使文明城区创建真正成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很高兴,我们家评到了五星级文明户。”“现在村里环境这么好,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我们自身的行为也应该更加文明。”在全区开展的“五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老百姓积极参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升文明素养,千千万万的家庭,就像一个个“细胞”,共同组成了创城的健康肌体。同时,所有机关、事业单位争创文明单位,为创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随处可见的显眼标语,亮出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前进方向;遍布大街小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崇明人的精神风貌。

  媒体是社会动员的主阵地。区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全媒体平台的优势,通过上海崇明微信公众号、App、抖音、崇明报、崇明新闻,重点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聚焦伟大抗疫精神、“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开展宣传。与此同时,抓好抗疫先进、道德模范、崇明工匠、诚信企业等报道。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感动崇明”,广大干部群众以他们为榜样,积极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贡献力量。

  文艺活动很受群众喜爱。崇明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小戏小品、舞蹈、曲艺、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群文原创作品比赛,在广大群众中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年开展的“学四史、倡文明、迎花博”文明行动、“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市民签名等活动,在崇明市民中引起热烈反响;《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的实施方案》实施以来,全区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带头深化移风易俗工作。与此同时,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厉行节约,“光盘行动”等也在全区广泛开展。

  关爱未成年人成长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文明则国文明。培育品德高尚、文明有礼、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崇明人,要从小抓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以来,崇明以培养“新时代好少年”为目标,以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格局为重点,推动各乡镇、各部门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融入重点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3年来,表彰十佳百优“新时代好少年”371名。

  走进本区各所中小学,校园围墙、教学楼的电子屏和楼道墙壁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公益广告宣传随处可见;早上有晨读,上课有诵读,崇明的各所学校利用经典诵读区本、校本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在校园里兴起;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期间,主题实践活动精彩纷呈,非遗传承、传统文化研习、志愿服务等线上线下活动同步开展,激发出广大少年爱家爱国、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爱心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依托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1+2+N”网络,本区深入推进“医-教、区-校、家-校”三方联动、多元关爱的服务体系建设;崇明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3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1家乡村学校少年宫、18个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免费接纳未成年人参观学习,3年累计接待未成年人约15万人次。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开展专项监督,确保无经营性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净化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全区59家单位、105人因工作成效显著,获评区未成年人工作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2所学校获评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在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崇明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重,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育小学生劳动习惯,加强初中生校内公益劳动,推进高中生校外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疫情期间,相关部门开展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崇明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家校社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全区共收到参赛作品468件,20所学校获优秀组织奖,233件作品获等第奖。(信息来源:崇明报 记者 咸明)

相关附件